您好,欢迎访问

商机详情 -

四川城市隔震设计咨询

来源: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4日

隔震技术的抗震原理关键在“隔”。隔震技术是指在房屋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之间设置柔性隔离层,来隔离和耗散地震能量的隔震层(主要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相关部件组成),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时地面运动输入的主要周期,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使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大幅减弱。简而言之,即将地震带来的破坏性能量传递与建筑主体进行“隔离”,以实现隔震的良好效果。 我国建筑物的抗震方法有通过在地基与柱子之间加钢板橡胶垫的方法来隔震。四川城市隔震设计咨询

建筑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的某一层,通常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基础(或下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橡胶支座和阻尼器组成的隔震层,把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分离开”,用以改变结构体系振动特性,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阻尼,通过隔震层的水平大变形消耗掉大部分地震能量,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输入,从而有效降低地震作用所引起的上部结构地震反应,减小层间剪力及相应的剪切变形,达到预期的防震要求,保护人民**的财产。 四川城市隔震设计咨询基础隔震技术作为抗震防灾的措施应用于指挥中心、生命线工程、避难中心、救护中心以及居民住宅建筑的建设。

 由于该技术具有普遍的应用前景,产品优越、质量可靠、技术成熟,1999年云南省建设厅下达了"关于在抗震设防区优先采用我省生产的隔震橡胶支座的通知"文件(云建科[1999]第667号),并在省建设厅"十五"计划中要求:在高设防烈度区,应用隔震技术的新建建筑要达到总新建建筑的10%。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对隔震橡胶支座的应用也作了具体规定。从隔震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实际效果来看,对于8度及其以上抗震设防区的高于六层建筑,应用隔震技术后,设防烈度可降低2度,从而可以节约投资成本,10000平方米左右的9层建筑只钢筋就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投资;同样按规范设计的建筑,应用隔震技术房屋设防目标高,安全性明显提高;对于国家首脑机关、高层商品房住宅、生命线工程、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重要建设工程,应用隔震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对于设有地下室的建筑,应用隔震技术,其投资/效益比更加提高。

隔震技术是通过隔震消能装置安放在结构的底部和基础(或底部和柱底)之间,将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地震时,地动房不动,隔震装置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消弥其中,从而减轻上部房屋的破坏。与传统的抗震技术比较,隔震可大幅度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作用,达到“大震可修”甚至“大震不坏”的设防目标,房屋内部的设施物品得到保护,减小人的恐惧心理,保障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生活。避免人员伤亡,减轻财产损失,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隔震层没有隔墙产生刚度问题,不考虑周期折减。

隔震建筑的优势:隔震的保护更彻底,可隔离80%地震能量,减震只可以消耗20%-30%地震能量,尤其体现在对住宅内部财产的保护或者对老人、 小孩等弱势群体的保护;隔震采用柔性管线:可以更好地预防因为地震造成的管线破裂引起的漏水、漏电、漏气、火灾等次生灾害;灾后恢复使用的时间:隔震建筑可以做到建筑功能不中断,可以一直居住,或者灾后简单巡查后就可以恢复使用;减震建筑需要数倍于隔震建筑的巡检时间;灾后检查:隔震支座集中于隔震层,便于集中进行巡检,而阻尼器分布于建筑的各层,甚至没有设置观察窗,被布置在隔板墙里面,需要破拆才能检查,巡检需要的时间长,还将造成额外的装修修复的成本;建筑隔震橡胶支座是减隔震行业的主要产品之一,是一种积极主动、“以柔克刚”的抗震方式。四川城市隔震设计咨询

2008年汶川地震后抗震领域再度引发重视,规范性政策与推行性政策逐步增多。四川城市隔震设计咨询

传统的抗震技术是把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是把房子盖得更结实,用更粗的钢筋、更多的混凝土浇注,但这样抗震效果并不理想。隔震支座是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隔震层,安装橡胶隔震支座,起到与地面的软连接,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把地震80%左右的能量抵消掉。这样的抗震技术来源于火箭发动机,正是研发火箭固体发动机的设计师们研发了这项技术。从上个世纪60、70 年代开始,人们对隔震支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实验,并在实际的工程中进行试验,并且做了大量的跟踪观察。关于隔震元件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研制各种隔震元件;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隔震支座,并考虑它们的隔震性能和工程造价问题。四川城市隔震设计咨询

四川省振控科技有限公司在减震技术咨询,隔震技术咨询,减震产品技术咨询,隔震产品技术咨询一直在同行业中处于较强地位,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其高水平的能力始终贯穿于其中。公司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科技创新中心516室,成立于2011-07-12,迄今已经成长为建筑、建材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的佼佼者。公司承担并建设完成建筑、建材多项重点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产品已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和客户所认可。